2011年10月14日 星期五

動見体《屋簷下》整排感想_by heysana

屋簷下排練照。攝影/劉人豪


文/heysana
原文出處/PTT Drama板

整排地點在林森路小巷裡,陰暗狹窄的樓梯通向三樓充滿霉味、使眾人紛紛
戴起口罩的排練室,令人不禁感佩做劇場這一行的辛勞(離題)。

故事主要探討至親家人間複雜的愛欲情感,此外有帶到一點語言權力的論述
,還摻雜部份(好像在後半部會更凸顯的)性別議題。對劇情有興趣的朋友
可以看這支預告片。

現代家庭並不是我喜歡的主題,但熟悉親和的素材、機鋒處處的對白、鮮明
有力的人物塑造,以及引人入勝的情節編寫,使我得以從頭到尾全神貫注,
甚至沒有絲毫不耐。即使整排只演出全劇的2/3,編導依然說了一個很好的故
事,懸疑及黑色幽默元素緊抓住觀眾注意力,劇情開展挖掘出角色的深度,
其間微妙的情感角力也更強烈而細膩。

飾演母親的演員令人驚艷,其餘角色恰如其分(只是數度被大女兒的眼神嚇
到......),但一人分飾兩角的兩個角色區別可能要更大,特別是這兩者的年
齡個性照理有很大的差距。希望演出時可以經由服裝和不同「氣口」來改善
這點。

也許受限於排練場地,整體空間感略顯不足,大多時候像是在一個平面上演
出,但相信若舞台與道具完備應不會有此問題。另外,正式演出的燈光音效
,據說會產生魔幻寫實的效果,則場景轉換想必會更加流暢,情緒也能做得
更滿。

總的來說,喜歡啟發思考的人可以在這齣戲中得到材料,而以情感宣洩為訴
求的觀眾更不會失望——無論你的原生家庭是和樂、平淡或者破碎,《屋簷
下》都能或多或少讓你看見自己家庭的影子,或許觸動我們的是不同的橋段
,但那些親密關係中的甜蜜與折磨近乎可在每個人的生命中找到痕跡,甚至
讓人就著劇場的黑偷掉幾滴眼淚。

正式演出是10/21-23於竹圍工作室,兩廳院售票。竹圍工作室是個可愛的展
演空間。在工作室看戲逛展覽之外,在周遭的田間小徑散步、探訪古早味雜
貨店也不失為一項娛樂,看戲前後更可以到淡水走走吹風吃阿給喔~希望大
家去看戲 :)

2011年10月12日 星期三

動見体《屋簷下》看排感想_by rachal

屋簷下排練照。攝影/劉人豪

文/rachal
原文出處/PTT Drama板

老實說,在看完今天的排演前,對該劇團或是演出毫無接觸.甚至直到發文前,用
關鍵字來版上查詢,才發現一堆文字歷史紀錄.沒做功課的好處就是不會有任何預
設立場.唯一可惜的是,本以為整排會有機會看到全劇,或是完整的燈光音效服裝
道具.但(若有先做功課的話)比較排演場與表演場的不同,就知道這期待全成真
的可能性有多低.所以以下介紹是以看了前半場演出,只靠演員(與部分音效)演
出的心得.

不知道本文能不能是個好宣傳(怕少了後半難有完整的介紹),但劇本上就人物背
景的安排與台詞的設計上,先一步就比國外劇本的移植,來得親切.所以穿插的台
語對話、失業率、水災、中秋過年、火鍋烤肉等等,自己或是經歷過或是曾在電視
新聞裡看到的新聞,感觸自然不同.於是人物間對話不用說滿,就能將這家庭的形
象建立起來.而且十分貼近實際生活.

而隨著劇情推演,雖然場景仍是固著在屋簷下的一家子,但現實與虛幻的穿插,托
音效之福(儘管沒有燈光的襯托),與演員情緒的拿捏轉換間仍是十分成功.一場
父女間的對話簡直得讓人忍住掉淚的衝動.透過台詞的安排,儘管沒有服裝化妝道
具這些附加的優勢,仍有打動人心的力量,就知道劇本台詞與演員詮釋的到位.

說完好的,當然也有我覺得可惜的地方.例如:演員的年齡感不足,所以一開始的
說服力道還不夠;台上演員一多又聚在一起時(也許是整排場的限制),走位就顯
得有些亂;有時看不見演員的表情(瀏海遮著,或是演員面朝後說話).

我相信在正式演出時,有服裝燈光的加持下,對演員的演出更是加分.

套句編導所言:竹圍工作室不遠,出捷運站走幾分鐘就到,還可以先去騎腳踏車看
看風景再來看戲~

中國時報:王靖惇新作《屋簷下》 愛的壓力好大


王靖惇新作《屋簷下》 愛的壓力好大

原文連結: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112011101100379.html
2011-10-11 中國時報
汪宜儒/台北報導


一場大水意外,讓一個家庭失去了大女兒、父親精神分裂。
沒想到當這家人被安置在狹小組合屋後,更大的家庭風暴才要開始,
因為他們這才爆發出彼此對家、家人的誤解有多深。
這是新生代劇場編導王靖惇在動見体劇團的新作《屋簷下》,
透過醫者操刀一般的細微與犀利,以荒謬嘲諷的冷調,解剖透視一段家庭關係。

七十二年次的王靖惇,畢業於台大戲劇學系,主修編劇,師承編劇家紀蔚然,
過去累積有《魚》、《漢字寓言:絕》、《房間》等作品。
其中,《屋簷下》呈現出的黑色、荒謬與冷冽,頗有紀蔚然式的風格。

「身為創作者,每個作品多少有自己的影子。」他笑著說,
「這個故事有點慘,但我的家庭其實很幸福和樂,只是家人給予愛的方式,造成了荒謬。
   我疑惑過,為什麼明明是愛,卻給人壓迫感,而這也是我創作《屋簷下》的原因。」

老家在台中的王靖惇,家人關係十分緊密。
就算北上念大學後,王靖惇還是每天會與家人通話,分享一天的大小事。
大一某天,他臨時接了一個演出通告,匆忙出門間忘了帶手機,
卻引發了一場瘋狂尋人風波。

「那天下戲回到宿舍後,我看到手機裡有四十七通未接來電!
   四十七通,我當下心想:這是三小?」
原來,王靖惇的父母因為找不到他,使出連環猛call攻勢,
甚至通報學校教官,還讓哥哥、叔叔立刻搭車北上尋人。
他又好氣又好笑:
「愛是好的,但為什麼執著強烈得過分後,會使人這麼不舒服又壓迫?」

濃烈的親子之愛在《屋簷下》更顯得荒謬與毀滅。
劇中因大水失去了大女兒的父親,鎮日處於幻想與回憶的世界,抱著洋娃娃說話。
威嚴父權殞落,操著台語、說話毫無遮攔行事直率的母親開始當家。

而從小被冷落的二女兒、決定出櫃的小兒子,心中各有疑惑。

王靖惇回憶,「桃芝颱風那年,台中東門橋被大水沖垮,
當時我最要好的高中同學跟他媽媽掉了下去,幾天後,他的父親為了找尋他們,
也失足在那。我作這作品,常常想到他。」

動見体新作《屋簷下》十月廿一至廿三日在竹圍工作室演出。
購票請洽兩廳院售票系統


2011年10月11日 星期二

家書快遞(4)當團圓變成想望_洪健藏


當團圓變成想望
文/洪健藏

出社會以後,就離開了家裡一個人在外面生活。
每天忙著討生活,忙著應付工作的一切。
 
久而久之,回家的頻率變少了,跟家人也愈來愈少有機會同桌吃飯。
每當在工作的飯局上或者是到朋友家裡作客時,都會想起家裡的父母跟兄弟。
團圓,漸漸變成了一種想望。

昨晚結束工作騎車回租屋處時,我不經意抬頭看了一下天空。
夜空中,月亮的缺提醒了我不久之後要來臨的圓。
今年中秋,希望能再聞到家裡的菜飯香。




洪健藏 飾/台生、黑衣人
國立台灣大學戲劇學系第五屆畢業。
近期致力於探索人與偶的表演以及物件與身體在劇場裡的使用。

自2011開始與動見体劇團合作,作品有《屋簷下》、《台北詩人》。亦與台灣其他頗具創作力的劇團合作演出,作品有無獨有偶劇團《神箭》、《最美麗的花》、《剪紙人》,飛人集社劇團《浴室》、《魚》、《測量》,同黨劇團《馬克白》,三缺一劇團《土地計畫》,春風歌仔戲團《江湖四話》。另於2013年國際環境藝術節擔任執行導演一職,訓練素人演員並執導戲劇的演出。

近年亦跨足參與影像演出,作品有:《阿罩霧風雲》、《我心凝望的愛情》、《白米炸彈客》。

2011年10月10日 星期一

編導王靖惇:那條我與家人之間的線


屋簷下排練照。攝影/劉人豪

文/王靖惇

在一切發生之前,我必須說,這絕對不是一齣驚悚鬼片……
雖然我知道DM和預告片看起來很像會有鬼跑出來(而且預告片還是我自己剪的)。

在一切發生的當下,我想說一個關於我和我父親的故事。

十八歲的時候隻身來到台北念書,
從那天開始,我父親要求我每天打一通電話回家……
直到現在要二十八歲了,父親仍然這樣要求著……每天!我說的是每天!
有時候這種心情就跟薛西弗斯推石頭上山差不多。

大一的時候某一天,我去了某偶像劇當臨演,
回來之後沒下午五點就躺上床睡覺,手機關靜音也沒打電話回家……
隔天起床,發現手機有「四十七通」未接來電,
來自我的父親、母親、家裡電話、在台北讀書的哥哥、在台北工作的叔叔和台大教官,
同時哥哥、叔叔和教官三人,正從台北的三個不同方向奔向我的宿舍,
看看我到底是上吊了病死了還是被室友打死了……
不過就是一個晚上沒打電話回家。

屋簷下排練照。攝影/劉人豪

以上這個故事並不會發生在演出裡,
但這件事在我創作《屋簷下》時,卻不斷的在我腦海浮現。
父親對我們的保護無所不在,即使分在台中台北兩地,
我都可以感覺到身上綁了一條線,而另一端握在我極度在乎孩子的父親手中。
有時候這種感覺蠻好的,
但有時候也會很想把線切斷,然後故意消失個三五天讓家人找不到我……
即使這種叛逆本身沒有任何意義存在。

在一切發生之後,我要強調,我的家庭完全和樂!
既沒有精神分裂的父親、愛飆髒話的母親、遭逢意外的大姐,
也沒有得不到父愛的二姐還有被失業裁員的么子。
但這個家中的荒謬戲謔和幽默,倒是有一些我家的影子。

現在那條線仍然存在我和父親之間,
而《屋簷下》是我的測量工具。
我想知道,這條線究竟是多近或多遠?
或許在父親放掉這條線的那一天,我會緊緊的抓住一端,
害怕著當我循線找到另一端,
父親,已經不在那了。


王靖惇/編劇、導演

台灣大學戲劇學系畢業。近年以演員、導演及編劇等創作活躍於劇場,亦從事戲劇教學、表演指導等相關工作,是近期作品質量豐厚且穩定的新生代創作者。

近年劇場作品:動見体劇團《戰》及《戰:首部曲、二部曲聯演》演員、《漢字寓言:絕》編導演;飛人集社《魚》編導;EX-亞洲劇團《沒日沒夜》演員;音樂時代《渭水春風》副導演;屏風表演班《小戲大作:救國株式會社》演員;台南人劇團《木蘭少女》演員……等。

影像演出作品:大愛電視台《春風伴我行》;公視《痞子英雄》;電影《巨獸》;V-MAX電信廣告《大道篇》;魏如萱MV《局部的人》……等。

2008年於劇點學術研討會發表劇本《初夜》;2009年《性毀滅》獲台大文學獎劇本獎;2010年《溺水的魚》獲台大文學獎劇本類首獎。2011年應澳門葛多藝術基金會之邀,前往舉辦《超身體工作坊》。


2011年9月23日 星期五

《屋簷下》劇情介紹搶先披露




一場突如其來的惡水,沖垮了林家長年居住的房子,也粉碎了看似完美的家庭場景。

在陌生狹小的組合屋裡,父親因女兒失蹤而陷入精神分裂,
孤立無援的母親負擔起家庭的運作,想盡辦法讓全家人的生活回到常軌;
二女兒小芳久不返家,在外尋找一絲重建屋簷的機會;
溫順怯懦的么子哲翔在失業後,只能瞞著母親打零工度日;
失蹤的長女淑宜,則不斷徘徊在父親的記憶與幻想中如影隨形,流連不去。

在全家終於團圓的中秋夜,他們臆測彼此的欲望和秘密。
在濃烈的親情背後,卻是一個又一個善意卻殘酷的謊言;
在母親心裡,仍潛藏著最難以啟齒的祕密;
在女兒失蹤的真相背後,隱隱作響的水聲已悄然淹向全家人的腳邊……

2011年9月20日 星期二

家書快遞(3)比李安偉大的我老爸_高丞賢

比李安偉大的我老爸。
文/高丞賢(華麗)


我爸,是有名的高英志。只要是我的朋友,就會看過我爸在我FaceBook上留給我的許多〝家書〞。或者,被我爸加為好友。

從小我爸媽就很喜歡認識我的同學,尤其是我爸。從高中到現在,只要是朋友幾乎都住過我家,在我家打過麻將(或被他們教導怎麼打麻將),在我家客房睡過覺。在他們還沒有開始吃全素前,朋友們甚至還會被大魚大肉(包含了牛肉、豬肉、魚肉下不停的火鍋,以及煎牛排、羊排,還有自製漢堡、雞塊…等等)的招待所嚇壞。

因為我是獨子的關係,所以他們分外關心我周遭的朋友。

自從我上大學一個人到台北念書開始,我爸從手機,開始延伸到無名小站,申請了相簿;我大三時,甚至擁有了MSN,於是在我的朋友清單裡出現了一個〝老爹〞的暱稱的人;我退伍後,他攻陷了FaceBook,直至所有的朋友都認識了他。而且是本名。

我爸才五十歲,趕流行的他,對3C產品跟網際網路瞭解得比我還透徹。(〝隨身硬碟〞這個詞是從他口中告訴我,我才知道那是甚麼。幸運的我也因此而擁有了一個)也是因為這種種原因,讓退伍之後依舊留在台北工作的我,與老爸之間沒有甚麼秘密,也無法有甚麼秘密。找到了甚麼工作、接了哪一檔戲、最近跟哪些人混得比較熟、曙光劇團有甚麼活動…他都是瞭若指掌。而他也開始和我分享以前我一直都不清楚的家裡的經濟狀況,一些親友間的八卦。

大學時期,其實這個家有點遙遠。也許是因為外地念書,好不容易一個人在台北,〝家〞的規定跟束縛反而讓我覺得疲累跟厭煩,總覺得很多事情無法告訴爸媽,於是在心裡,彼此之間的牆越堆越高。從開始有一件事情沒有說出口之後,不斷的累積,最後太多藏在心裡的事,有時是不想講,有時是變得不知該如何開口,於是家人對我而言越來越陌生。

後來,鬧了幾次家庭革命,印象中,從我選擇不繼續念中文,跑來劇場賺少少的錢做累得半死的事,在電話中跟媽大吵了一架;然後老媽的身體開始出現變化,讓我跟爸擔心得要死要活,最後折騰了一兩年終於靠著離奇的方式而改善;畢業後,全家人因為我當兵的事情搞得雞飛狗跳;後來因為股票的事件,讓我在電話中訓了老媽一頓。看似事情都是跟我媽有關,但因為我爸永遠都在我們兩人中間扮演著和事佬的角色,所以他是最辛苦的一個人。

因為我跟我媽僵持不下的固執,總是讓他累得半死。但也因為他非常超人般的耐心跟開明,才讓全家人沒有分崩離析,反而因為這些風波而越走越近。

這次《屋簷下》,我就是演一個跟我同樣年齡的小兒子,甚至個性也是同樣的不成熟。劇裡的家庭,是靠一個老媽在撐。但當我在一旁看著這個老媽面對家中漸漸分裂的一切,依舊是鼓起最大的勇氣跟容忍來撫平這些缺口時,我就會想到我老爸,這個永遠都是第一個傳簡訊祝我生日快樂的人。

很多朋友都說我爸長得像李安,但對我來說,李安還沒有我爸偉大。




高丞賢 飾/么子 哲翔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業。穿梭於劇場、人聲樂團、臺北人咖啡。

歷年作品:
2013沙發客原創Acapella音樂劇《早餐好了吧》、同黨劇團《馬克白》、動見体劇團《台北詩人》、人力飛行劇團《china》2012 動見体劇團《離家不遠》、曙光劇團《小情歌劇/第二回》、ex-亞洲劇團《猴塞雷》、兩廳院國際藝術節無獨有偶工作室《降靈會》。2011 動見体劇團《屋簷下》、曙光劇團 中文流行音樂劇《小‧情歌劇》、兩廳院旗艦製作 鈴木忠志《茶花女》。2010 兩廳院聖誕音樂會《Anything Goes》百老匯音樂劇、音樂時代《渭水春風》音樂劇、耀演《Daylight》中文音樂劇 、飛人集社《魚》、曙光劇團外百老匯音樂劇《The last five years》、台南人劇團《美女與野獸》。

2011年9月1日 星期四

家書快遞(2)寫給姐姐的小情書_林曉函


寫給姐姐的小情書。
文/林曉函

      在深夜看著那些關於婚禮的網頁,我不斷的點擊滑鼠把有用的資訊瘋狂加入﹝我的最愛﹞,因為﹝我的最愛﹞裡面今年開始多了一個資料夾叫做﹝姊姊要結婚﹞。

      我和姊姊感情很好,雖然各自在不同城市生活、工作,也不會每天都打電話連絡,但是想念對方的時候我們會不要臉的互相說愛彼此。我們是住在同一個房間長大的,小時候很會吵架,連晚上睡覺前換誰去關燈都可以吵,吵歸吵,燈暗之後又會一直聊,我爸媽就會像夏令營的值星官一樣在門外巡邏輪流敲門叫我們快點睡覺,然後我們才會把嘴巴閉起來,直到其中一個人﹝通常是我﹞開口問「妳睡了嗎?」,另一個人說「還沒。」,接著又開始繼續聊聊聊聊到其中一個人先睡著﹝那個人通常也是我﹞。

      後來我上了大學,第一次離開家裡住到外面,而且一住就住到好遠的高雄,那年我沒辦法回家過生日,她就宅配一個蛋糕到我宿舍,很久之後我才發現那個蛋糕只是一個開端而已。在我也看不清楚遠方風景的這條劇場道路上,她不斷以各種方式支持我到現在,讓我可以稍微任性的繼續再做努力,我真的很感謝她。身為一個不太成材也沒有口袋的壞妹妹,最希望能有一個人可以跟我一樣愛她並且比我有能力照顧她,這樣她就會知道我在她給的愛之下有多幸福又奢侈。

      現在那個人出現了﹝通過我的鑑定﹞,我可以安心的把親愛的姊姊嫁出去了﹝也準備好要在婚禮現場大哭了﹞,所以我想跟此刻被婚禮搞得焦頭爛額的姊姊說:別慌,一切都會很好的,因為不管怎麼樣,妳都是我無與倫比的美麗。


林曉函  飾/二女兒 小芳

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系畢業,現為末路小花劇團團員。
演出作品:末路小花劇團《魔法外套》、《小壞物》、《小尾牙》;台南人劇團《安平小鎮》、《行車記錄》、《穿妳穿過的衣服》、《海鷗》、《美女與野獸》、《愛情生活》、《K24》、《維洛納二紳士》、《Big Love》;仁信合作社《遺忘的旋律》、《無奇不有》等作品。

2011年8月28日 星期日

家書快遞(1)獻給我的父親_邱安忱

每個屋簷下,都藏有一則又一則專屬某個家庭的羈絆與故事...
《屋簷下》推出【家書快遞】專題,
由演員群輪番上陣,寫下關於家庭的情感記憶,敬請期待笑與淚的家書連載!


獻給我的父親
文/邱安忱

那年我搬離家,父親整整有半年沒辦法跟我說話。

以前在紐約念書打電話回家,父親的話題老是停在台灣的天氣狀況,說了一說。
其實,他不知道要跟我聊什麼,但為了跟我親近,便塘塞一些無關的話語。

搬離家後,為了讓父親知道我還是安好,偶爾打電話回家。
父親不講話,換我隨便塘塞一些話題,問他家裡附近天氣好不好..
事實上我們都住在台北。

搬離家後的第一次回家,
父親見了面還是沒跟我說話。
在飯廳,全家默默的吃晚餐,
他其實刻意把眼光從我身上移開,
但同時也可以感覺到他想跟我說話,卻不知如何開口。

然後,他默默的把一塊肉夾到我的碗裡,
眼睛還是沒有看著我,

我迅速跑到廁所,
久久,才帶著紅眼眶,演著像是沒事的戲碼,
又回到飯桌。

全家人還是默地吃飯。

屋簷下, 獻給我的父親……


邱安忱   飾/父親

自1990年參與蘭陵劇坊為期一年的學員訓練後,開始走入劇場。
美國紐約Actors Studio Drama School表演創作藝術碩士班畢業;文化大學戲劇系、國劇系講師;商業電影「艷光四射歌舞團」、「微光閃亮第一個清晨」、「痞子遇上愛」表演指導;電視作品包含「偵探物語」、「情義月光」、「三朵花純理髮」、「那天媽媽來看我」。
目前為同黨劇團團長。合作過團體包含歡喜扮戲團、鞋子兒童劇團、臨界點、前進下一波、無獨有偶、施工忠昊、差事、動見体、三缺一、飛人集社、金枝演社、河床、水面上水面下、羊喚劇場工作室、演摩莎、創作社及兩廳院旗艦製作「茶花女」等。編劇及演員作品「飛天行動」獲得第97年度台新藝術獎年度十大表演藝術。面具戲偶作品則分見於同黨劇團、差事劇團、台原偶戲團、羊喚劇場工作室以及鞋子兒童劇團等。

2011年8月24日 星期三

傅裕惠、蔡柏璋、符宏征談導演靖惇

超現實的血,看見血從紗布滲出,但,傷害不斷重複中,血已經不是紅色……
穩健邁向全方位的編導!
_符宏征 動見体劇團藝術總監


創作劇本並且搬演出來,有時候需要一個很大的勇氣,
在台灣一片編劇荒中,這種原創作品更是值得鼓勵和檢視。
_蔡柏璋 台南人劇團藝術總監


靖惇作品裡凸顯著這樣一種信念--這信念甚至更像是看透現實的一種道行,
而他苦笑、自嘲的態度,
有時是自我挖苦,似乎暗示著「壓抑」,
顯得他創作裡的這些人物,也都不能越界,不能過欲想望
--不能想望那個應該是遙不可及的理想生活。
_傅裕惠 戲劇系兼任講師、資深劇評與劇場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