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4日 星期五

動見体《屋簷下》整排感想_by heysana

屋簷下排練照。攝影/劉人豪


文/heysana
原文出處/PTT Drama板

整排地點在林森路小巷裡,陰暗狹窄的樓梯通向三樓充滿霉味、使眾人紛紛
戴起口罩的排練室,令人不禁感佩做劇場這一行的辛勞(離題)。

故事主要探討至親家人間複雜的愛欲情感,此外有帶到一點語言權力的論述
,還摻雜部份(好像在後半部會更凸顯的)性別議題。對劇情有興趣的朋友
可以看這支預告片。

現代家庭並不是我喜歡的主題,但熟悉親和的素材、機鋒處處的對白、鮮明
有力的人物塑造,以及引人入勝的情節編寫,使我得以從頭到尾全神貫注,
甚至沒有絲毫不耐。即使整排只演出全劇的2/3,編導依然說了一個很好的故
事,懸疑及黑色幽默元素緊抓住觀眾注意力,劇情開展挖掘出角色的深度,
其間微妙的情感角力也更強烈而細膩。

飾演母親的演員令人驚艷,其餘角色恰如其分(只是數度被大女兒的眼神嚇
到......),但一人分飾兩角的兩個角色區別可能要更大,特別是這兩者的年
齡個性照理有很大的差距。希望演出時可以經由服裝和不同「氣口」來改善
這點。

也許受限於排練場地,整體空間感略顯不足,大多時候像是在一個平面上演
出,但相信若舞台與道具完備應不會有此問題。另外,正式演出的燈光音效
,據說會產生魔幻寫實的效果,則場景轉換想必會更加流暢,情緒也能做得
更滿。

總的來說,喜歡啟發思考的人可以在這齣戲中得到材料,而以情感宣洩為訴
求的觀眾更不會失望——無論你的原生家庭是和樂、平淡或者破碎,《屋簷
下》都能或多或少讓你看見自己家庭的影子,或許觸動我們的是不同的橋段
,但那些親密關係中的甜蜜與折磨近乎可在每個人的生命中找到痕跡,甚至
讓人就著劇場的黑偷掉幾滴眼淚。

正式演出是10/21-23於竹圍工作室,兩廳院售票。竹圍工作室是個可愛的展
演空間。在工作室看戲逛展覽之外,在周遭的田間小徑散步、探訪古早味雜
貨店也不失為一項娛樂,看戲前後更可以到淡水走走吹風吃阿給喔~希望大
家去看戲 :)

2011年10月12日 星期三

動見体《屋簷下》看排感想_by rachal

屋簷下排練照。攝影/劉人豪

文/rachal
原文出處/PTT Drama板

老實說,在看完今天的排演前,對該劇團或是演出毫無接觸.甚至直到發文前,用
關鍵字來版上查詢,才發現一堆文字歷史紀錄.沒做功課的好處就是不會有任何預
設立場.唯一可惜的是,本以為整排會有機會看到全劇,或是完整的燈光音效服裝
道具.但(若有先做功課的話)比較排演場與表演場的不同,就知道這期待全成真
的可能性有多低.所以以下介紹是以看了前半場演出,只靠演員(與部分音效)演
出的心得.

不知道本文能不能是個好宣傳(怕少了後半難有完整的介紹),但劇本上就人物背
景的安排與台詞的設計上,先一步就比國外劇本的移植,來得親切.所以穿插的台
語對話、失業率、水災、中秋過年、火鍋烤肉等等,自己或是經歷過或是曾在電視
新聞裡看到的新聞,感觸自然不同.於是人物間對話不用說滿,就能將這家庭的形
象建立起來.而且十分貼近實際生活.

而隨著劇情推演,雖然場景仍是固著在屋簷下的一家子,但現實與虛幻的穿插,托
音效之福(儘管沒有燈光的襯托),與演員情緒的拿捏轉換間仍是十分成功.一場
父女間的對話簡直得讓人忍住掉淚的衝動.透過台詞的安排,儘管沒有服裝化妝道
具這些附加的優勢,仍有打動人心的力量,就知道劇本台詞與演員詮釋的到位.

說完好的,當然也有我覺得可惜的地方.例如:演員的年齡感不足,所以一開始的
說服力道還不夠;台上演員一多又聚在一起時(也許是整排場的限制),走位就顯
得有些亂;有時看不見演員的表情(瀏海遮著,或是演員面朝後說話).

我相信在正式演出時,有服裝燈光的加持下,對演員的演出更是加分.

套句編導所言:竹圍工作室不遠,出捷運站走幾分鐘就到,還可以先去騎腳踏車看
看風景再來看戲~

中國時報:王靖惇新作《屋簷下》 愛的壓力好大


王靖惇新作《屋簷下》 愛的壓力好大

原文連結: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112011101100379.html
2011-10-11 中國時報
汪宜儒/台北報導


一場大水意外,讓一個家庭失去了大女兒、父親精神分裂。
沒想到當這家人被安置在狹小組合屋後,更大的家庭風暴才要開始,
因為他們這才爆發出彼此對家、家人的誤解有多深。
這是新生代劇場編導王靖惇在動見体劇團的新作《屋簷下》,
透過醫者操刀一般的細微與犀利,以荒謬嘲諷的冷調,解剖透視一段家庭關係。

七十二年次的王靖惇,畢業於台大戲劇學系,主修編劇,師承編劇家紀蔚然,
過去累積有《魚》、《漢字寓言:絕》、《房間》等作品。
其中,《屋簷下》呈現出的黑色、荒謬與冷冽,頗有紀蔚然式的風格。

「身為創作者,每個作品多少有自己的影子。」他笑著說,
「這個故事有點慘,但我的家庭其實很幸福和樂,只是家人給予愛的方式,造成了荒謬。
   我疑惑過,為什麼明明是愛,卻給人壓迫感,而這也是我創作《屋簷下》的原因。」

老家在台中的王靖惇,家人關係十分緊密。
就算北上念大學後,王靖惇還是每天會與家人通話,分享一天的大小事。
大一某天,他臨時接了一個演出通告,匆忙出門間忘了帶手機,
卻引發了一場瘋狂尋人風波。

「那天下戲回到宿舍後,我看到手機裡有四十七通未接來電!
   四十七通,我當下心想:這是三小?」
原來,王靖惇的父母因為找不到他,使出連環猛call攻勢,
甚至通報學校教官,還讓哥哥、叔叔立刻搭車北上尋人。
他又好氣又好笑:
「愛是好的,但為什麼執著強烈得過分後,會使人這麼不舒服又壓迫?」

濃烈的親子之愛在《屋簷下》更顯得荒謬與毀滅。
劇中因大水失去了大女兒的父親,鎮日處於幻想與回憶的世界,抱著洋娃娃說話。
威嚴父權殞落,操著台語、說話毫無遮攔行事直率的母親開始當家。

而從小被冷落的二女兒、決定出櫃的小兒子,心中各有疑惑。

王靖惇回憶,「桃芝颱風那年,台中東門橋被大水沖垮,
當時我最要好的高中同學跟他媽媽掉了下去,幾天後,他的父親為了找尋他們,
也失足在那。我作這作品,常常想到他。」

動見体新作《屋簷下》十月廿一至廿三日在竹圍工作室演出。
購票請洽兩廳院售票系統


2011年10月11日 星期二

家書快遞(4)當團圓變成想望_洪健藏


當團圓變成想望
文/洪健藏

出社會以後,就離開了家裡一個人在外面生活。
每天忙著討生活,忙著應付工作的一切。
 
久而久之,回家的頻率變少了,跟家人也愈來愈少有機會同桌吃飯。
每當在工作的飯局上或者是到朋友家裡作客時,都會想起家裡的父母跟兄弟。
團圓,漸漸變成了一種想望。

昨晚結束工作騎車回租屋處時,我不經意抬頭看了一下天空。
夜空中,月亮的缺提醒了我不久之後要來臨的圓。
今年中秋,希望能再聞到家裡的菜飯香。




洪健藏 飾/台生、黑衣人
國立台灣大學戲劇學系第五屆畢業。
近期致力於探索人與偶的表演以及物件與身體在劇場裡的使用。

自2011開始與動見体劇團合作,作品有《屋簷下》、《台北詩人》。亦與台灣其他頗具創作力的劇團合作演出,作品有無獨有偶劇團《神箭》、《最美麗的花》、《剪紙人》,飛人集社劇團《浴室》、《魚》、《測量》,同黨劇團《馬克白》,三缺一劇團《土地計畫》,春風歌仔戲團《江湖四話》。另於2013年國際環境藝術節擔任執行導演一職,訓練素人演員並執導戲劇的演出。

近年亦跨足參與影像演出,作品有:《阿罩霧風雲》、《我心凝望的愛情》、《白米炸彈客》。

2011年10月10日 星期一

編導王靖惇:那條我與家人之間的線


屋簷下排練照。攝影/劉人豪

文/王靖惇

在一切發生之前,我必須說,這絕對不是一齣驚悚鬼片……
雖然我知道DM和預告片看起來很像會有鬼跑出來(而且預告片還是我自己剪的)。

在一切發生的當下,我想說一個關於我和我父親的故事。

十八歲的時候隻身來到台北念書,
從那天開始,我父親要求我每天打一通電話回家……
直到現在要二十八歲了,父親仍然這樣要求著……每天!我說的是每天!
有時候這種心情就跟薛西弗斯推石頭上山差不多。

大一的時候某一天,我去了某偶像劇當臨演,
回來之後沒下午五點就躺上床睡覺,手機關靜音也沒打電話回家……
隔天起床,發現手機有「四十七通」未接來電,
來自我的父親、母親、家裡電話、在台北讀書的哥哥、在台北工作的叔叔和台大教官,
同時哥哥、叔叔和教官三人,正從台北的三個不同方向奔向我的宿舍,
看看我到底是上吊了病死了還是被室友打死了……
不過就是一個晚上沒打電話回家。

屋簷下排練照。攝影/劉人豪

以上這個故事並不會發生在演出裡,
但這件事在我創作《屋簷下》時,卻不斷的在我腦海浮現。
父親對我們的保護無所不在,即使分在台中台北兩地,
我都可以感覺到身上綁了一條線,而另一端握在我極度在乎孩子的父親手中。
有時候這種感覺蠻好的,
但有時候也會很想把線切斷,然後故意消失個三五天讓家人找不到我……
即使這種叛逆本身沒有任何意義存在。

在一切發生之後,我要強調,我的家庭完全和樂!
既沒有精神分裂的父親、愛飆髒話的母親、遭逢意外的大姐,
也沒有得不到父愛的二姐還有被失業裁員的么子。
但這個家中的荒謬戲謔和幽默,倒是有一些我家的影子。

現在那條線仍然存在我和父親之間,
而《屋簷下》是我的測量工具。
我想知道,這條線究竟是多近或多遠?
或許在父親放掉這條線的那一天,我會緊緊的抓住一端,
害怕著當我循線找到另一端,
父親,已經不在那了。


王靖惇/編劇、導演

台灣大學戲劇學系畢業。近年以演員、導演及編劇等創作活躍於劇場,亦從事戲劇教學、表演指導等相關工作,是近期作品質量豐厚且穩定的新生代創作者。

近年劇場作品:動見体劇團《戰》及《戰:首部曲、二部曲聯演》演員、《漢字寓言:絕》編導演;飛人集社《魚》編導;EX-亞洲劇團《沒日沒夜》演員;音樂時代《渭水春風》副導演;屏風表演班《小戲大作:救國株式會社》演員;台南人劇團《木蘭少女》演員……等。

影像演出作品:大愛電視台《春風伴我行》;公視《痞子英雄》;電影《巨獸》;V-MAX電信廣告《大道篇》;魏如萱MV《局部的人》……等。

2008年於劇點學術研討會發表劇本《初夜》;2009年《性毀滅》獲台大文學獎劇本獎;2010年《溺水的魚》獲台大文學獎劇本類首獎。2011年應澳門葛多藝術基金會之邀,前往舉辦《超身體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