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6日 星期四

yam蕃薯藤新聞:動見体劇團《屋簷下》──以愛為名,是否就能控制一切?

原文連結:http://history.n.yam.com/yam/arts/201110/20111017610336.html
2011-10-17 yam 蕃薯藤新聞
詹慧君 採訪報導

隨著水滴聲,我們進入了一個漏水的組合屋,母親進進出出的張羅著晚餐,就如同我們印象中,一般傳統家庭辛勤的媽媽,在寫實的場景中,原本猜想會看到一齣四平八穩,或許略帶些感傷懷舊色調的演出。

很快地,望向窗外遠方的父親,與一個會說話的娃娃對話,立刻就粉碎了觀眾原本的想像。父親一遍遍重覆著與娃娃的對話,為寫實的場景中帶來一股奇異詭譎的氛圍。故事開始在住在這個組合屋裡的一家人的某個中秋節,不,應該開始得更早,開始於這家人成為一家人的時候,開始於所有的愛與無法擺脫的羈絆產生的那一刻。


《屋簷下》,是新生代編導王靖惇自編自導的作品,描述一個五口之家,在大女兒失蹤後,家庭成員必須各自面對生活上的困境,家人彼此之間,互相依存的緊密感情,逐漸演變出一種充滿張力的佔有慾及控制慾。

這個作品強烈地挑戰著我們對於「家庭」以及「愛」是什麼的認定,在我們的傳統社會中,父母經常將孩子視為自己的附屬品,或是將孩子的生命,視為自己生命的延續,將自己未竟的夢想,投射在孩子的身上。父母對孩子,即使是出於關愛,過於無微不至的關懷與照顧,有時候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壓力。

編導王靖惇說,他創作這個作品的緣起,其實有部分來自於個人經驗。在他離家上大學時,父親規定他每天都必須打電話回家報平安,一次他臨時接到拍戲的通告,拍到凌晨結束時,錯過了打電話回家的時間,回到宿舍一開手機,竟發現有幾十通的未接來電,還同時驚動了學校的教官,往他的宿舍趕來。這次的經驗,使他開始思考創作一個故事,是關於家庭的,由愛而生,卻造成各自鮮血淋漓的傷口。

演員以相當寫實的表演方式來呈現這個劇本,沒有玩太多花俏的劇場形式。王靖惇表示,有時候,在形式上做變化,是一種掩飾文本不足的取巧方式,這次他有意採取一種最直接的方式來呈現這個劇本,同時也是考驗自己編劇的續航力。《屋簷下》,有荒謬戲謔的片段,也有著家人之間情感的微妙流動。這個家庭許多的事件組合,似乎是如此荒謬,我們卻又很容易在其中發現某些生活中極其真實的情感經驗。


導演將嚴肅深沉的議題,包裝在戲謔之中,在陣陣笑聲中,我們卻看到了,愛可能造成的折磨或傷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