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9日 星期三

動見体2011《屋簷下》觀後分享_by觀眾黃先生

文 / 黃先生
原文出處 / makespeare的網路日誌

這齣戲,主題沉重但筆調恢諧,角色鮮明且立論明確,
在捷運駛過的真實背景音烘托之下,
我看見了編導想敘說的這樣一個平實卻又複雜的五口之家。
   
家,看似最溫暖最讓人安心的地方,
卻也可能是我們一輩子說最多謊的地方,
原因無他,只是"不想讓他/她擔心"
其中,"/"往往是父母,因為父母的盼望是子女的壓力,
父母無私的愛,常讓子女不知該如何回報,
似乎唯一能做的就是快點長大快點獨立,不再讓父母擔心,
於是,善意的謊言一句句冒出,一句句堆疊,
親子關係也因此越拉越遠。
   
但這樣的關係中沒有誰錯誰對,不管是父母或子女,
我們只是,忘了該怎麼跟最親近的人表達自己。
   
這齣戲就是在講這樣的家庭關係。
若一個家庭的和諧表象,建立在欺瞞之上,那麼,
揭露真相究竟好或是不好?而我們又能選擇嗎?
會不會其實大家都心知肚明,只是不想說破?
於是,水一滴滴落下,真相一點一點崩現,
最後,我們似乎只能接受,無法有所改變。
   
劇中的五口之家,成員分別為患精神分裂症的父親、獨力承擔現實面的母親、
謊稱從事保險業實際上在做酒促的二女兒、遭裁員只能接活動表演的小兒子,
以及多年前溺水而亡的大女兒。
   
就角色安排而言,編劇從傳統認知出發,不求嘩眾取寵,
如母親代表了台灣女性的韌性,父親對大女兒的關愛來自"上輩子情人"的觀念,
二女兒深受"老二"地位所苦,不比姐姐來得重要,又得表現得比弟弟獨立,
小兒子則在傳統觀念下背負著母親最高的期望,包括傳宗接代的使命。
   
安排大女兒死亡,編劇藉此投下一顆震撼彈,一切改變因此而生:
父親因此罹患精神分裂,拿著只會播放"我最愛你了,呵呵"的洋娃娃,
以為大女兒還在,甚至因為鄰居長得跟她極為相似,為求慰藉搞婚外情。
雖然大女兒跟母親的關係未明確交待,但她的丈夫因此瘋了,
儘管不確定對於母親有何直接影響,她就此得獨力扶持家務。
長姐如母,對於二女兒和小兒子來說,大姐像是另一個母親,又像平輩般親近,
於是什麼事都會選擇跟她說,父母反而成了外人,大姐是轉譯者也是潤滑劑。
大女兒走了,他們便得親自面對父母,尤其是母親。
   
不過,在面對母親之前,父親是他們最先傾吐並尋求安慰的對象。
一方面他分不清現實和幻想,心大多都在大女兒身上,
所以二女兒能藉由假扮大女兒,逐步了解父親對自己的想法,進而得到關懷;
另一方面他不受價值束縛,情感表達直接,
所以小兒子可以向他盡情傾訴,不用怕觸犯成規,最後躺在他的腿上得到安慰。
   
終究得向母親說明真相,這才發現,原來母親早知端倪,
不管是從二女兒寄錢回家的頻率,或是從小兒子孩提時期的性向徵兆,
其實母親都看在眼裡,默默關心著他們,暗自揣想該如何幫助他們。
   
編劇在"真相"中帶入了些許對於價值觀的探討。
   
若論本質,保險業跟酒促都是在推銷產品,
"職業不分貴賤"只是場面話,人們往往在一聽到行業名稱的當下,就立判優劣,
似乎衣服穿得越少,地位也越低,然後就貼上"物化女性""色情"等負面標籤。
究其緣由,有時不過是"討生活"三個字。
我們或許都知道該站在整體環境的高度看待,而非針對局部檢視,
但就因為我們身處其中,反而難以跳脫開來。
   
至於小兒子的性向,母親態度看似開明,還幫他跟他的男友台生證婚,
當看見他和男友台生當場熱吻,還是會禁不住"內心澎湃"
這邊編劇似乎太過理想了,畢竟這直接挑戰傳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觀念,
而且當今台灣社會,同性戀還是"議題",尚未成為"常態"或是"接受度高的常態"
儘管知道"異性戀"是相對於"同性戀"存在。
也或許是我自己太執著於以"傳統"解讀劇中家庭,但我覺得這樣的處理對觀眾來說,
仍不免會造成某種程度的違和感,或是增添劇中非寫實的氛圍。
   
"台生"一角的定位很特別,看似局外人,卻是劇中家庭轉變或崩解的關鍵。
一方面,他是小兒子的同性伴侶,就傳統解讀,他斷絕了這個家的直系血脈,
另一方面,他也以社區委員的身份遞交拆除通知,斷了這個家在生活上的存續。
扮演台生的演員同時扮演一位冷眼旁觀的黑衣人,或許是巧合,
但也以死神或死神信使的形象與大女兒的幽魂有所連結。
如此一來,他等於從三方面(死亡、生活、血脈傳承)逐步造成這個家的崩解,
不過他從未主動為之,若非小兒子親口承認,兩人關係不會曝光,
小兒子也曾透露角色扮演中,他演醫生,台生演病人,可見小兒子多居主動地位,
至於"死亡""生活"兩方面,他較像是信使,背後還有更大的力量下達命令。
這樣的角色或可成為單純的旁觀者,為觀眾在劇中的替身,
但編劇決定讓他被動參予家的轉變與崩解,雖因此限制了可供詮釋的空間,
觀眾仍可在基本的著力點上,品味其又疏離又緊密的身份趣味。
   
婚外情的處理則著重在"擦頭髮"的互動上,讓情婦形象跟大女兒有最直接的連結,
卻也似乎為了保有父女情的純潔或曖昧,略去了一般對婚外情認知中關於""的部份,
因此無法再多有發展,儘管以一貫先丟線索再給真相的手法處理,
"情婦"一角仍嫌平面,這段劇情除了功能導向之外,再無其他可能性。
相對於"台生""局外人""關鍵人物"中的詮釋趣味,
"情婦"擺明了不是"局外人",但又不見得有多"關鍵"
   
演員表現,邱安忱最得心應手,陳佳穗在腔調及肢體拿捏上有點危險,
林曉函跟高華麗演起來感覺沒負擔,的確能讓角色活在劇場裡,
蔡佾玲的角色本身就不具存在感,看不太到可以發揮的地方,只能算是恰如其分,
洪建藏一開始顯得緊張,不過跟高華麗的男男激吻還放得開。

整體而言演員們雖不算完美,倒也讓人感覺舒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